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口腔医学技术(520504)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
三、修业年限
三年制,高职专科
四、职业面向
表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岗位一览表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代码) |
对应行业(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
医药卫生(52) |
口腔医学技术(520504) |
制造业(C3582) |
医药制造人员(6-12) |
义齿制作 |
口腔修复体制作工 |
表2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基本职业发展路线一览表
序号 |
就业领域 |
就业岗位 |
备注 |
初始岗位 |
发展岗位 |
高级岗位 |
1 |
原料、中间体、产品的分析与检验 |
原料性质认识、原料检验、原料贮存、原料输送 |
蜡型检验 |
产品检验 |
|
2 |
产品制作 |
模型修整、模型翻制 |
蜡型制作 |
烤瓷牙、全瓷牙的制作 |
|
金属铸造、车金 |
上瓷、全瓷铸造、车瓷 |
打磨、抛光、电解 |
3 |
营销 |
|
产品的销售与服务 |
市场调研分析 |
|
4 |
设备操作、维护 |
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 |
设备的维护、保养 |
设备的修理 |
|
五、培养目标和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面向口腔义齿制作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口腔修复体制作、口腔矫治器制作等工作,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具有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具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知识
(1)具有本专业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口腔解剖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等)。
(2)具有固定义齿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较系统和深入地掌握固定义齿修复技术。
(3)具有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较系统和深入地掌握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技术。
(4)具有全口义齿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较系统和深入地掌握全口义齿修复技术。
(5)具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等口腔方面的知识。
(6)具有一门外语知识及卫生统计、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
(7)具有相关的医学法规和政策或行业指导的知识。
3.能力
(1)专业能力
1)具有专业基本技能:烤瓷、铸造、车金、排牙、腊型、石膏打磨、抛光、电解等。
2)具有制作各种义齿的能力(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全口义齿)。
3)具有制作各类口腔修复体的能力。
4)具有制作常用矫治器的能力。
5)具有正确使用各类口腔修复材料的能力。
6)具有口腔保健和口腔疾病预防的能力。
7)具有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8)具有查阅专业技术资料的能力。
(2)方法能力
1)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能熟练地在因特网上检索、浏览信息、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
2)具有外语应用能力: 可借助字典阅读英文专业资料及说明书,具有初步的口头交际能力;
3)具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针对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能有效运用信息撰写比较规范的常用应用文。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研究论文及工作总结等,且书写工整。
4)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确定符合实际的个人发展方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安排并有效利用时间完成阶段工作任务和学习计划;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新的或变化着的环境。
(3)社会能力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备人际交流能力、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4)具备基本的生产组织能力。
5)具有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6)具备安全质量意识。
7) 具备能认真思考、观察的习惯
六、培养模式
(一)口腔医学技术专业“232”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以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体现卫生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社会“多方共赢”。
(二)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为体现以改革与创新为主题、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办学思路,构建形成了“双元育人、三位一体、双导师制”的“232”人才培养模式。
1.“双元育人”,是指学生在学制内接受教育的育人主体,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
2. “三位一体”,即“教、学、做合一,专业教学与工作实境合一,岗位实习与就业合一”的综合培养模式,体现卫生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社会“多方共赢”。
3.“双导师制”教学方式,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制定企业师傅标准,编写基于岗位工作内容的实训教材,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七、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按照学院提出的“逆向分解、整合重构、正向实施、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课程体系重构和改革思路,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剖析口腔技工行业的岗位,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为依据,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系统设计学习领域,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1.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北京齿康义齿有限公司、济南正玉昌义齿有限公司、青岛东和义齿有限公司、山东中德牙科技术有限公司、潍坊嘉德隆义齿有限公司、上海速诚义齿、上海杰达义齿等企业的调研,分析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跟踪信息,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四个职业岗位(见下表3)分析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了本专业的21项典型工作任务(见下表4)。
表3 就业岗位(群)一览表
职业范围 |
就业岗位(群) |
工艺制作 |
产品制作 |
工艺控制 |
生产过程管理 |
设备岗位 |
设备操作 |
设备维护 |
分析检验岗位 |
原料、中间体、产品的分析与检验 |
营销岗位 |
市场调研与开发 |
产品销售 |
表4 典型工作任务一览表
材料性质认识 |
材料检验 |
材料贮存 |
材料输送 |
模型修整 |
模型翻制 |
蜡型制作 |
金属铸造 |
车金 |
上瓷 |
全瓷铸造 |
车瓷 |
电解 |
打磨 |
抛光 |
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 |
蜡型检验 |
产品检验 |
市场调研分析 |
产品的销售与服务 |
产品性质与性能认识 |
2.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对21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4个行动领域(见图1)。
3.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
打破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4个行动领域转换为4个学习领域(见图1)。
图1 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
4.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依据工艺制作、设备岗位、分析检验岗位和营销岗位四个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进一步转化为学习领域,通过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如图2)。
口腔医学技术课程体系 |
A)人文素养课程 |
必修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基础、就业指导。限选课:信息技术、高职英语、医患沟通、职业生涯规划、美育(文学欣赏模块)、美育(美术欣赏模块)、党史、创新思维与方法。公共选修课 |
B)职业能力课程 |
基于工作过程 |
|
1 |
人体解剖学 |
|
2 |
生理学 |
3 |
口腔解剖生理学 |
4 |
牙体雕塑技术★ |
5 |
口腔组织病理学 |
6 |
口腔材料学★ |
7 |
口腔正畸学 |
8 |
全口义齿工艺技术★ |
9 |
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综合实训 |
10 |
固定义齿工艺技术★ |
11 |
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 |
12 |
口腔医学美学 |
13 |
数字化口腔修复技术 |
14 |
口腔工艺管理与设备 |
15 |
义齿加工综合训练(校外) |
16 |
岗位实习 |
17 |
毕业设计(论文) |
C)职业拓展课程(限选课) |
医学科研基础,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预防医学,市场营销,眼耳鼻咽喉口腔科学 |
|
说明:★表示职业核心课程。
图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图
(二)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从专业的整个课程结构体系去考虑,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培养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上,遵循以下原则:
1.课程内容的选择
(1)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学科课程及其体系的束缚,尽可能地明确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等要求。
(2)依据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进行有效衔接。
(3)课程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注意吸收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和技巧。
(4)注重人文素养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素养养成渗透到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实现就业并能适应岗位的迁移。
2.课程内容的重构
(1)基于生产过程,以“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重构课程内容。具体做法是:按照我院提出的“逆向分解、整合重构、正向实施、动态反馈、循环提升”五步推进法,组织课程专家、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教师成立课程开发团队,重点开发学习领域课程;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将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汇在任务中,构建学习情境。每个情境按照“资讯(信息收集)、计划(计划安排)、决策(分析决策)、实施(项目实施)、检查 (项目检查)、评估(评价改进)”六步法进行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完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步培养。
(2)增加综合实训内容。针对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学任务之后独立开设实践性课程,锻炼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知识使用能力的培养,即《口腔材料学综合实训》、《口腔设备学综合实训》、《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综合实训》、《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综合实训》和《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综合实训》四门课程。
案例:《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定位:《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固定义齿修复、制作和检验能力。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学习,使学生掌握固定义齿制作流程及各流程环节的工艺技术和工艺规范,能够进行固定冠、桥蜡型的制作、金属铸造、上瓷烤瓷等操作,培养学生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将来从事固定义齿制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本学习领域的定位和学习目标,以行动为导向,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结合口腔修复工(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标准,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理论必需够用、技能要求高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和整合,开发设计了4个学习情境(固定修复学实用基础理论、常用固定义齿修复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固定义齿制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9个子学习情境(嵌体的牙体制备、前牙3/4冠牙体制备、后牙铸造固定桥的牙体制备、前牙PFM的牙体制备、前牙塑料桩冠的预备及制作、印模的制取、嵌体的制作、后牙铸造固定桥的制作、前牙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制作)。体现了固定义齿生产的完整过程,每个任务情境也都是一个完整工作工程,学习情境与生产环节相对应。既前后连贯,又相对独立;既可系统学习,又可以选择个别学习情境强化学习,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课外自学和网络课堂等,主要由校内教师指导完成并进行考核。
《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综合实训》,该门课安排在《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课程之后,其内容根据固定义齿的制作流程,开发设计了7个学习情境,包括制作固定义齿模型,制作固定义齿熔模,铸造铸型,铸造、焊接,打磨固定义齿铸件,上瓷、上釉和修整瓷体外形。其中每个情境又包含若干子情境,每个子情境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划分难度范围,随着学生技能的提高,学习内容由易到难,所对应的要求从初级技工到中级技师。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生综合实训、顶岗操作,主要由校外企业教师指导完成,并根据企业的考核体系进行质量和数量的综合考核。
(三)课程描述
1.人文素养课程描述
(1)人文素养必修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48学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大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所应具备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为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培养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学分、32学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和成就,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不断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学分、48学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讲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形势与政策》、1学分、32学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难点等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教育部社科司每半年下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指导,以国内外时事政治为主,以山东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学生关心关注的其它问题为辅进行教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心理健康教育》、1学分、16学时(学生工作处负责)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专题教学的形式,设置了心理健康解读、适应大学新生活解读、学习与生涯规划心理解读、人际交往解读、爱情心理解读、挫折心理解读、情绪管理与塑造人格心理解读、网络心理解读共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方法上,采用典型案例导入、心理专业解读、心理测试、心理游戏、课外知识拓展等进行,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本课程按百分制考核,过程评价占50%,终结评价占50%。
《体育与健康》、4学分、64学时(学生工作处负责)
课程目标:提升大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1-2中运动项目的练习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体育与健康(大专)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和方法,基本身体素质得到针对性的锻炼和提升,掌握1-2个运动项目的基础运动技术和技能,提升个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按照教学设计模块分为两个大部分,开设2个学期,计划开设64学时。身体素质锻炼的原理和方法部分内容,计划开设28个课时,主要讲授体育锻炼带来健康的原理,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的方法。初步了解通过体育锻炼来健身的理论依据,为学生的体育锻炼获得实践体验。运动技术部分计划开设36课时,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进一步参与体育运动提供技术帮助,为实现“终身体育”提供技术帮助。
《创业基础》、1学分、16学时(创新创业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具备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自信;激发学生探索新领域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培育学生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心怀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社会的高尚情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开发产品、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最终产生一个可能相对简单但确保完整的商业计划书。
《就业指导》、1学分、16学时(创新创业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引导大学生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在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前提下,增强自身全面素质。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掌握求职择业、就业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以就业为中心,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就业指导概述、就业形式及途径、就业知识和能力准备、就业材料准备、就业面试与笔试、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权益维护、入职适应相关专题。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相应的目标。
(2)人文素养限选课程
《信息技术》(A)、2学分、32学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掌握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理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信息社会规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化办公技术,了解新兴信息技术,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B)、3学分、48学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掌握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理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信息社会规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工具软件和信息化技术,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使学生拥有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职英语》(A)、6学分、96学时(国际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必要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能够用英语完成日常生活和职场情境沟通,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涵盖人文底蕴、职业规划、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八个主题。要求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关主题的简单交流,能书写主题相关基本应用文,为将来工作领域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开设。
《高职英语》(B)、8学分、128学时(国际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必要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能够用英语较为有效地完成日常生活和职场情境沟通,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人文底蕴、职业规划、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八个主题。要求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关主题的较为复杂的交流,能书写主题相关基本应用文,能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英语教材,为将来工作领域相关产品英文说明的阅读和翻译等工作奠定基础,建议开设在第一、二、三学期。
《高职英语》(C)、10学分、160学时(国际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必要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能够用英语有效地完成日常生活和职场情境沟通,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涵盖人文底蕴、职业规划、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八个主题。要求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关主题较为复杂的交流,能书写一般类题材文章及基本应用文,能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英语教材,为将来工作领域相关产品的英文说明的阅读和翻译等工作奠定基础,建议开设在第一、二、三学期。
《高职英语》(D)、4学分、64学时(国际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必要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能够用英语较为有效地完成日常生活和职场情境沟通,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人文底蕴、职业规划、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八个主题。要求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关主题的较为复杂的交流,能书写主题相关基本应用文,能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英语教材,为将来工作领域相关产品英文说明的阅读和翻译等工作奠定基础,建议开设在第一、二、三学期。
《高等数学》(A)、4学分、64学时(教务处负责)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品德修养、探究创新和职业核心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学习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数学软件的使用,理解其基本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能进行简单的专业问题或案例分析并能运用数学软件求解,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高等数学》(B)、6学分、96学时(教务处负责)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品德修养、探究创新和职业核心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学习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按照专业大类分方向从级数、曲线与曲面、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中选择二至三部分内容,理解其思想方法、知识结构,能进行简单的案例分析和数学软件求解,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高等数学》(C)、8学分、128学时(教务处负责)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品德修养、探究创新和职业核心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学习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按照专业大类分方向从级数、曲线与曲面、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中选择四至五部分内容,理解其思想方法、知识结构,能进行简单的案例分析和数学软件求解,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高等数学》(D)、3学分、48学时(教务处负责)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品德修养、探究创新和职业核心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学习一元微积分的基础知识,理解其基本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能进行简单的专业问题或案例分析,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人际沟通》(A)、3学分、48学时(学前教育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技巧,消除沟通障碍,在生活与职场中进行有效沟通,不断提高沟通能力,提升职业形象,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脉网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是人文素养课程之一,《人际沟通》按“1+2”两学期开课,可安排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主要学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和实务,使学生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从听说读写四个维度掌握实用的沟通技巧。
《人际沟通》(B)、2学分、32学时(学前教育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技巧,消除沟通障碍,在生活与职场中进行有效沟通,不断提高沟通能力,提升职业形象,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脉网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是人文素养课程之一,《人际沟通》可安排在第一学年。主要学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和实务,使学生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从听说读写四个维度掌握实用的沟通技巧。
《大学语文》(A)、2学分、32学时(学前教育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汉语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了解,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悟力、文学艺术鉴赏力以及思辨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理想信念层面进行精神指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大学语文(A)》是人文素养公共限选模块课程,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课程内容是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涵盖了历代优秀文学作品。课程用以文带史,以史串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阅读和艺术欣赏。
《大学语文》(B)、4学分、64学时(学前教育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汉语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了解,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悟力、文学艺术鉴赏力以及思辨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理想信念层面进行精神指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大学语文(B)》是人文素养公共限选模块课程,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课程内容是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涵盖了历代优秀文学作品。课程用以文带史,以史串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阅读和艺术欣赏。
《职业生涯规划》、1学分、16学时(创新创业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职业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理论,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掌握职业规划方法,为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顺利转变,把自己培养成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决策和行动、职业生涯管理等多个单元,涵盖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巧。教授和学习的过程循序渐进,学生对所学内容要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能有效应用到实践中去。
《职业素养提升》、1学分、16学时(创新创业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旨在提升学生职业形象、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奠定职业生涯的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职业精神、职业形象、职场沟通、团队协作、压力管理、学习管理、时间管理、健康管理模块,涵盖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基本内容。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相应的目标。
《高职美育》、1学分、16学时(学前教育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使学生具有协调和谐的审美心境,增强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审美修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主要通过美学基础学习,了解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科技美等审美特征,培养学生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超越私域的宽阔胸怀和超越世俗的精神气质,使学生处处走进美、感受美、享受美、体验美、实践美、探索美和创造美,促进大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建立统一的社会公共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
《美育(实用礼仪模块)》、1学分、16学时(文化旅游系负责)
课程目标:通过礼仪理论知识的讲解及实践操练,使学生掌握职场礼仪规范,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进交往的目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养成良好职业道德。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是《美育》课程模块之一,主要讲述职业形象礼仪、求职礼仪及各类职场礼仪,通过职场交往中的沟通技巧、职场往来中的礼仪互动、礼仪理念等内容,全面展示各类场合礼仪精华,从而为未来职业人士打造个人交际魅力提供有效指导。本课程主要通过15项任务设计来完成职业形象礼仪、职场社交礼仪、求职就业礼仪、公务礼仪、酬宾礼仪、涉外礼仪等项目内容。
《美育(文学欣赏模块)》、1学分、16学时(学前教育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知识和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将人类优秀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劳动精神等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是人文素养美育模块中的公共选修课。本课程以阅读赏析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基础,向学生讲授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认识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经典的文学作品。
《美育(音乐欣赏模块)》、1学分、16学时(学前教育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本课程将理论学习与作品赏析相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知识和赏析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音乐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实现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审美教学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该课程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向学生讲授音乐欣赏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歌曲、器乐曲、歌剧、舞剧等内容,认识中外著名音乐家,对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用开放的视角、平和的心态看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体裁、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从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培植爱国情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美育(美术欣赏模块)》、1学分、16学时(学前教育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本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从新的角度观察、认识和理解二维和三维空间,把握视觉艺术原理,学会恰当地运用视觉艺术语言分析和判断事物,用爱美之心来对待学习和生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是《美育》课程模块之一,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在欣赏视觉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发展思维和创造能力。本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将在有限的范围对视觉艺术进行考察与分析,并结合观赏大量的视觉艺术作品,以画面和视频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美术,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48学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重点,全面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勇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48学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增强新时代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阐述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要求学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正确阐述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齐文化今读》、1学分、16学时(稷下研究院负责)
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帮助高职学生深入了解齐文化主要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启迪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为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涵盖齐文化主要源头、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军事、科技、文化等知识,以及齐文化与治国理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等内容。通过学习掌握齐文化优秀要素和精髓要义,促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和自觉,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努力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党史》、1学分、16学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 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党爱党兴党。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阐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反映我们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历史功绩,总结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彰显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吸收智慧滋养,汲取奋进力量,听党话、跟党走,积极优化“党史”育人,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新中国史》、1学分、16学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独特优势。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新中国从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历史功绩,展现70多年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史》、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帮助学生丰富历史知识,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全面了解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方方面面的成果,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社会主义发展史》、1学分、16学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丰富历史知识,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珍惜历史、尊重历史的意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高度,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全面改革,百折不回、开拓前进、波澜壮阔的历史全貌。
《创新思维与方法》、 1 学分、 16学时(创新创业学院负责)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授创新方法,重点讲述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通过探索创新思维过程,揭示创新思维本质,对国内外已有的创新思维方法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习和使用这些方法的训练性内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创新思维进行选择、策划、创意、设计和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创新创造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阐述开展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提高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立业创业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培养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自信,探索新领域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创精神。
(3)公共任选课程
公共任选课程由学生在第二至第五学期从学校提供的任选课菜单(含100门尔雅在线课程)中进行任选,选修4-6个学分,其中公共艺术类课程选修不低于2学分。
2.活动课程描述
《入学教育》、1 学分、16 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共16学时。旨在使大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环境及生活节奏,了解大学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自己大学期间的努力方向,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更好地完成大学课程以及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依据大学生入学的实际情况,分为认识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学习、第二课堂活动、传统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九个单元,对新生入学后面临的学习、生活、发展等问题进行指导,让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对大学即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较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课程模块设置上,设置了案例解析、随堂问答、课堂训练、知识拓展等教学模块,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2学分、36+2w学时(学生工作处负责)
课程目标: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军事理论及军事技能》课程编码为RHDBG00201,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两部分,共计2学分,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或第二学期进行。《军事理论》由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组成,通过16学时线下专题授课和20学时线上学习完成学习。《军事技能》为2周的军事训练,内容包括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射击与战术训练、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训练、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军事理论及军事技能考核合格者计入学分。
《职业角色体验》、1学分、1w学时(学生工作处负责)
课程目标: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共30学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重点为对职业岗位的亲身体验。通过岗位工作的角色体验,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和劳动意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职业角色体验》课程编码为31216,包括角色基础篇(1学时)、角色体验篇(28学时)和角色提升篇(1学时)等三个部分。角色基础篇是对参与角色体验的学生进行岗位分配,同时帮助学生认知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和职业礼仪,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建立初步的认知;角色体验篇为岗位的实际操作,按照工作标准、遵守岗位纪律,履行岗位职责,做好工作记录;角色提升篇为角色体验后的工作经验交流和分享,并对角色体验课程进行考核评价。
《第二活动课堂》、4学分、64学时(团委负责)
课程目标:学生根据《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设置,通过参与各项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拓展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融、互补互促。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课程体系主要涵盖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七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不低于3.5学分,包括:思想成长1.5学分、实践实习0.5学分、志愿公益0.5学分、文体活动1学分。选修模块不低于0.5学分,包括创新创业、工作履历、技能特长三个模块。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采用积分换算学分方式计量,3积分折算1学分。每个必修模块积分独立计量、不交叉替换,三个选修模块积分可累计。